3月4日,北京上空藍天清澈,陽光溫暖,但這并不能消除持續霧霾天在人們心中長期留下的陰影。毫無疑問,霧霾再次成為了今年全國兩會關注的熱點——穹頂之下,安能呼吸?
全國政協委員、新華聯集團董事局主席傅軍提交了一份《關于將治理霧霾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的建議》。他說,在治理霧霾上,政府也采取了一些行動,如環保部先后出臺了《環境空氣PM10和PM2.5的測定重量法》、《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和《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但為什么收效還是不盡如人意呢?”
剛剛過去的一年,人們感受最深的“APEC藍”,排除自然天氣原因,傅軍認為,中央政府的決心才是贏得北京藍天最重要的原因。因此,“對于中國而言,技術不是關鍵因素,最重要的還是治理霧霾的政治決心!”
《華夏時報》:“霧霾”在一些地方持續發生,這顯然不是偶然吧?
傅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成就了令人景仰的奇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為全球經濟的增長作出了巨大貢獻;然而持續推動的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也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隨著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耗大幅攀升、機動車保有量急劇增加,并在PM10和總懸浮顆粒物(TSP)污染還未全面解決的情況下,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區域PM2.5指數居高不下,霧霾現象頻繁發生。
特別是作為全國政治、文化、經濟與旅游中心的北京,也從美麗的首都變成了令人揪心的“霧都”,這是非常令人遺憾的。
《華夏時報》:環境污染已經成了一個危及人類健康生存的問題。
傅軍:持續、頻發的霧霾天氣不但嚴重影響經濟發展和環境優化,還嚴重影響人們的健康與生活。越來越多的研究數據表明,霧霾里所混雜的20多種對人體有害的細微顆粒和有毒物質,會對健康產生直接危害,包括對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內分泌系統等的破壞。如果長期處于這種環境,還會誘發肺癌等重大疾病。
《華夏時報》:在治理霧霾上,政府也出臺了很多措施,但都收效有限。您認為治霾的根本問題在哪里?
傅軍:霧霾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但再嚴重的霧霾也是可以有效控制和根治的。在治理霧霾上,相關部門也采取了一些行動,一些地方政府諸如北京等也采取了一系列控污、治污措施,但收效仍不容樂觀。
其實,不單單是中國,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曾遭受過大氣污染的困擾。作為最發達的國家,美國曾因工業排放、汽車尾氣等造成嚴重的大氣污染。20世紀中期,洛杉磯一帶大氣臭氧濃度很高,光化學煙霧問題突出,在1952年和1955年曾兩次釀成短短數日內幾百位老人死亡的慘劇。40年前,日本遭受的大氣污染遠比中國今天更為嚴重,PM2.5持續爆表。然而,通過政府制定嚴格的法律,倒逼污染企業轉型升級,同時強化公民環保意識,形成綠色生活方式等,這些國家用數十年的時間重新讓“藍天、白云、青草、碧湖”成為了它們的代名詞。
因此,我認為,對于中國而言,技術不是關鍵因素,最重要的還是治理霧霾的政治決心。我建議中央政府發揮強力作用,加速頂層設計,盡快出臺系統方案,有效聚合各方力量,通過出重拳、用猛藥、打組合拳,從根本上減少和根治大氣污染。
《華夏時報》:您認為應該采取哪些具體措置來治理霧霾?
傅軍:首先,要將治理霧霾上升為國家的發展戰略。中國有著巨大的污染物排放量,減排決非一朝一夕之事,單一減排手段也絕難奏效,必須在國家層面上采用強有力的綜合措施,比如對違法、違規的排污加大懲罰力度。
其次,應該加強區域合作,實現聯合治霾。京津冀特別是北京霧霾多發并成為重污染區,讓首都居民人人心有余悸。為此,建議北京盡快與天津及周邊省的重點城市,在產業結構調整、技術進步與創新等方面協同步伐,加強空氣污染治理規劃的統籌協調,促進大氣污染治理聯防聯控,共同加大對各種大氣污染物的排放監測力度,嚴懲違反環境保護的行為,以形成良好的保護生態、美化環境的區域氛圍。
第三,要積極采取過硬的減排措施。不管是控制PM10還是PM2.5,改善環境質量的關鍵是減排。為此,建議國家加大環境質量在區域考核的比重,強化對各級政府官員的環境質量指標的考核,并建立嚴格的問責機制,對不合格者進行約談,甚至調整崗位或者降職、免職。
第四,應果斷關閉污染工廠和燃煤設施。蘭州市通過治理工業污染、防治機動車尾氣、整治燃煤鍋爐污染等,已收到顯著成效,被國家環保部樹為治污標桿。京津冀等污染嚴重地區可仿效其做法,加大力度關閉周邊污染工廠和污染嚴重的燃煤設施,加強疏散大氣污染物,并大規模改造城市居民的傳統爐灶,減少煤炭用量,逐步實現居民生活天然氣化等,以減少污水、廢氣等的排放。
最后,加速治理汽車尾氣。目前,中國已由自行車王國變成汽車大國,汽車尾氣排放出的氮、硫化物非常多,對空氣造成了嚴重污染。為此,政府要嚴格要求生產廠家改良發動機,運行車輛都要加裝催化劑和脫硫裝置,并使用含硫量更低的汽油等,以減少氮氧化合物和硫化物的排放,同時針對私家車征收高價的進城費和停車費,有效控制私車流量。此外,政府還要大力推動新能源汽車、公共交通和綠色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