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既是一個國家走向現代文明的標志,也是社會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速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是全國人民都點贊的英明決策。
要全面落實我國“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切實增強人們的法治觀念和提升人們的法律素養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只有人民內心擁護法律,全社會信仰法律,遵守法律,法律才能真正發揮作用,法律權威也才能真正樹立起來。正如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所說:“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銘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心中。”
特別是作為跨世紀的青少年一代,他們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力軍,也是遵法守法的主體,更需要高度認同和真心信仰法律,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和堅定捍衛者。
近些年來,我們國家雖然在大、中學生的普法教育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不小成效,但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一是對法治教育重視不夠,使其處于邊緣化地位,同時法治教育不系統、碎片化;二是師資隊伍不足,教學效果難以保證;三是教材建設滯后,難以適應新形勢下法治教育的要求;四是工作機制不完善,開展情況和效果無法有效監督評估等等。
然而大、中學生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階段,一方面模仿性強、可塑性大,尚未形成科學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還不夠全面,是形成法律意識、培養高尚道德情操和良好行為習慣的最佳時期;另一方面,其情緒易偏激、沖動,辦事容易意氣用事,教育困難。再加上我國又處于經濟和社會的轉型期,社會各種陰暗現象以及腐朽思潮泛濫,容易使大、中學生在困惑、迷茫中隨波逐流、走向歧路。目前,大、中學生違紀、違法現象比較突出,校園暴力事件時有發生。有關部門曾對此做過調查,結果表明:在校學生犯罪率呈現上升趨勢,犯罪年齡結構趨向低齡化;案件類型較為單一,且使用暴力行為的傾向較為明顯;共同犯罪現象不容小視;犯罪的主觀惡性一般較小等。也就是說,在違法犯罪人中除少數是知法犯法外,很大一部分人是法盲,不知法、不懂法,進而導致“一失足成千古恨”。這也意味著我們現行的法制教育,既沒有讓學生真正懂法,更沒有達到對學生予以“觀念改造”的效果。如果任其發展,將直接影響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我們的法制建設,也嚴重影響整個社會的協調發展。
大、中學校是培養我國合格公民的重要陣地。加強對大、中學生的法制教育,引導他們學法、知法,使他們形成較強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進而做到守法、用法、護法,對于實現“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為此,建議國家對大、中學生的法治教育要實現“三個轉變”,即從邊緣化向主流化轉變,從碎片化向實體化轉變,從單純法律知識條文學習向培養法治意識、法治信仰、法治價值觀轉變,盡快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讓法律課成為大、中學生的必修課,并在教育經費投入、教材體系建立、師資隊伍建設、教學時間保障、教學形式創新、教學效果評估等方面狠下功夫,大力推進普法教育,讓大、中學生認真學習和真正領會《未成年人保護法》《憲法》《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法》《道路交通管理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勞動法》等基本法律法規,切實增強他們的法制觀念,全面提升他們的法律素養。
值得一提的是,加強大、中學生法制教育是一個艱巨復雜的系統教育工程,也是一個非常重要而迫切的現實課題,除須切實加強其課堂教育外,還需要引起各級政府管理者和社會上的司法行政部門與法制工作者的高度重視,更需要各方的相互協作、共同努力,使大、中學生對法律有科學的認識、深刻的理解和全面的掌握,使得他們不僅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識,更能理解法的精神、法的作用,增強自身的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真正成為尊法、信法、守法、用法的高素質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