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兩會時。今年,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新華聯集團董事局主席兼總裁傅軍的兩會提案之一聚焦混合所有制改革。
傅軍委員在提案中建議國家采取更多、更有效的措施推進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深化改革,特別是要加速競爭性領域改革,盡快盤活國有存量資產,徹底解決“僵尸企業”問題,切實提升國企運行質量和經營效率。
以下是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新華聯集團董事局主席兼總裁傅軍提案全文: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成就了國有企業的快速壯大,也催生了民營企業的異軍突起和外資企業的蓬勃發展。作為國民經濟的主體,國有企業憑借壟斷實現空前發展后,基于自身體制與機制的桎梏,又陷入了經營效率低下、財務指標惡化的困境,缺乏發展活力與競爭力,甚至還衍生出不少“僵尸企業”,致使大量國有存量資產閑置和社會資源配置效率大幅下降。
為發揮國有資本的放大功能,實現保值增值目標,提高市場競爭力,也有利于各類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適時提出要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隨后,中央又出臺了相關制度文件,允許“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與此同時,國資委也推出了一批改革試點企業。時過3年,國企混改仍處于規劃、試點階段,至今沒有取得實質性突破。
進入經濟發展的新常態,國企改革的停滯不前,既影響了中國經濟發展的速度,又阻礙著中國加入新國際貿易體系的進程。因此,建議國家采取更多、更有效的措施推進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深化改革,特別是要加速競爭性領域改革,盡快盤活國有存量資產,徹底解決“僵尸企業”問題,切實提升國企運行質量和經營效率。
一、混合所有制的關鍵是要充滿活力。混合所有制改革不是簡單地吸收非國有資本進入國有企業,而是要通過股權多元化達到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轉換經營機制和提高經營效率的目的。關鍵是要讓企業充滿活力與生機。為此,國家必須緊盯產權改革這一方向,讓國有企業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靈活采用混改路徑,大膽引進非國有資本,適宜控股的就控股,適宜參股的就參股,真正走出一條產權多元、資本融合、運營有序的現代企業制度改革之路。同時,國有企業也可參股一些優勢民營企業,將國有資本的實力優勢與民營企業的機制優勢結合起來,培育我國新的支柱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打造一批主業突出、市場競爭力強的企業集團,形成國有民營互利發展的雙贏格局。值得一提的是,要建立好的機制和健全法人治理結構,形成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職業經理人制度,明晰產權,同股同權,依法保護各類股東權益。
二、要讓核心員工持股,不斷增強國企發展動力。激勵是現代企業制度的核心問題。能不能找到優秀人才,能不能給他們以合理激勵,已成為決定企業成敗的重要因素。當股權結構、公司治理發生改變后,順理成章地就要解決管理層激勵問題。事實證明,讓員工持股不失為一種長期而有效的激勵。但員工持股不是全員持股、平均持股,也不是無償持股,而是要讓企業關鍵崗位管理者、業務骨干、核心技術人員等,以貨幣、股權、知識產權等參與本企業改制。特別是對創新型、研發類、基金類等人力資本要素占比較高的企業,要允許員工持股,鼓勵技術入股,形成資本所有者和勞動者利益共同體。為了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國家相關部門也要研究制定混合所有制企業員工的持股條件、持股比例以及員工股權流轉和退出的具體辦法,完善約束機制,依法加強監管,嚴格規范運作。
三、要進一步放開競爭性領域,切實提升國企市場競爭力。如果混合所有制改革不觸及戰略性領域、不打破單一所有制領域國有企業壟斷經營或相對壟斷經營的局面,那么混合所有制改革就難以取得實質性突破。為此,建議除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由國有資本控制外,其他競爭性領域項目,如航空、公路、城市公用事業(包括城市供水、供氣、供熱、公交地鐵等)、教育、醫療等,可由民營企業掌握控制權。而國有企業通過參股形式享受管理上“搭便車”的好處,實現國有資本保值增值。
四、建議典型引路。為全面加快國企混改,國家可重點選擇10家央企、每個省可重點選擇2家國企進行混改示范,借此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以點帶面推進改革。
五、要出臺更多配套政策和實施細則,吸引非國有資本踴躍參與國企混改。當前已拉開的這一輪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利于打破壟斷經營,推動電力、石油、天然氣、鐵路、民航、電信、軍工等重要領域放寬市場準入,適時引進民營資本、競爭機制和創新動力,使國企實現華美蛻變,是一項利國利企利民的偉大變革。現在的關鍵就是要把改革的政策和措施真正落在實處。為此,建議國家相關部委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消除認識上的障礙,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盡快出臺更多可操作的配套措施和實施細則,真正打破“玻璃門”和“彈簧門”,讓民營資本乃至外國資本能公平進入到壟斷領域,通過優勢互補助力國企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為中國經濟的再次騰飛增添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