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因素使我約訪新華聯集團總栽傅軍相對容易:一是《北京晚報》100萬讀者的份量;二是傅軍格外看重的湖南同鄉之誼。
但是,恕我直言,在與傅軍約好采訪時間之后,我做出了一個非常反常的決定,刻意說服自己不為采訪做任何準備,包括上網查看采訪對象過往的報道和必備的采訪提綱。
這樣做,完全是出于一種直覺。直覺是靠不住的。但我更不想讓外界的因素影響我對傅軍未來的判斷,當然也包括我對他傳奇人生的一些好奇。
事實上,采訪不做準備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我對傅軍并不陌生。在目前的中國,只要稍稍對時政與經濟、文化與生活有點熱愛的成年人,就會知道傅軍和新華聯。如果這個人再有點閱讀愛好,就更不會不知道新華聯的多元化和傅軍的傳奇人生。新華聯是報紙的熱點話題、傅軍是雜志的封面正選,這是閱讀者躲都躲不掉的公共信息,就像傅軍很多時候并不想接受媒體采訪卻躲不掉一樣。他已經成了一種“社會資源”。
武俠小說是這樣描寫“華山論劍”的:打打殺殺的一般都止步于半山腰,真正能登上山頂進行巔峰對決的兩個人,基本上不使具體招數。他們只需暗暗比拼內功,輸贏則一清二楚。我問了傅軍不到十個問題,三分之一純屬個人疑問,三分之二代表讀者立場。這些問題有的開門見山,直奔主題;有的則環環相扣是從他回答問題的信息中派生出來的新問題。但就在這些簡單的一問一答間,我看到了傅軍生命年輪上的綠肥紅瘦,也產生了一些對新華聯的不同“看法”。
采訪結束后,企業文化部負責人送給我一本關于新華聯集團的《新聞匯編》。在數不勝數的媒體報道中,我發現出現頻率最高的幾個關鍵詞,是多元化、誠信、創新、人才、奉獻。叫得最響的幾個觀點,是多元化擴張、執行力保障、誠信為本、民生地產。而把這一切“串”起來的中心詞叫“新華聯多元化模式”。
我不排斥不同媒體的不同觀點,因為不同的觀點來自不同的視角,但我并不同意新華聯僅僅是因為“模式”成功的說法,其背后一定還有更深層的原因。因為“模式”是可以復制和推廣的,而新華聯的成功是一個特殊個案。它所背負的許多社會實踐意義,在中國,至少在目前的中國,既沒有人可以取代,也不能被人輕易模仿。
為什么這樣說?因為新華聯的產業擴張不是按既定方針去實現的,而是完全根據社會變化與市場需求適時進行調整的。也就是說什么產業可以做、什么時候做、做多大規模,完全取決于對市場的判斷,而并非所謂“模式”的需要。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傅軍所要承擔的其實就是一種責任——判斷的責任。新華聯用17年的時間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說白了就是傅軍在這17年間做出了無以數計的正確判斷!
為什么判斷總是正確?判斷的依據是什么?這種神奇的判斷中有多少天才的成份?他承認自己是贏在判斷力嗎?我慶幸自己有先見之明,沒有在采訪前去閱讀其他報道。否則,我懷疑自己有沒有勇氣問出心中的疑問。
人云亦云是可恥的。好奇,是我對傅軍最初的認識;口碑,是我對傅軍最初的思考。
與傅軍問答天下
幾個純屬個人的疑問
蔡:可以先問你幾個關于個人的疑問嗎?這些問題困惑我很多年了。
傅:當然可以。只要不是太難。
蔡:湖南人普遍有爭強好勝的性格特征,我本人身上就很突出。我想問的是,這種性格特征對一個人的事業是有益的,還是弊大于利?
傅:我認為好勝好強既是一種性格,更是一種精神。一個人要成就一番事業,精神很重要。在某一個層面,精神是一種必勝的信心,而到了更深的層面精神則成了一種動力。有人將湖湘文化濃縮成“霸蠻”二字,是有道理的,實際上強調的就是一種好勝好強的精神。
蔡:新華聯集團有47個子公司,也就意味著有47位總經理。我非常好奇,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到這些人的?
傅:其實非常簡單,你只要了解一個人的兩個關鍵詞,就會知道他是不是人才,能不能為你所用。這兩個關鍵詞就是悟性和智慧。悟性好的人容易找到事物發展的觀律;而智慧呢,就是把握機會的能力。什么是人才,說白了就是優秀的領頭人。總經理優秀了,團隊才能優秀。我選人就看這兩點。關于人才儲備,我們集團有個“123人才工程”,即每年通過嚴格挑選,列出10名后備總經理、20名國際性人才、30名后備高管的名單,然后給予重點培養和提拔。
蔡:憑這兩點選人,有過失誤嗎?
傅:有過,但不多。根據這兩個原則,我們挑選和培養了很多優秀的總經理。我們集團有個理念:人力資本比貨幣資本更重要。一旦看準了人,我們就大膽重用,全方位激勵,幫助他們干大事業、干成大事業。比如華聯瓷業的總經理許君奇,由于家庭困難,初中都沒有畢業。我們不惟文憑,看重他的勤勉和悟性,為他搭建平臺,用優秀文化感召他,使他成為了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華聯瓷業也成了中國日用陶瓷的領軍企業。還有金六福的總經理吳向東、東岳化工的董事長張建宏都是這樣成長起來的。
蔡:你認為你是一個有天賦的人嗎?在做一些重大抉擇的時候,天賦幫你占到多大比例?
傅:天賦是存在的,比例不好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嘛。我認為,一個人的成功更多的是靠后天的努力。不去學習就難以做出正確的判斷,就難以持續創新,就難以應對目不暇接的市場挑戰。一個人再有天賦,如果沒有事業心、責任感,缺乏學習和創新的精神,理想也只是鏡中月、水中花。
蔡:你認為世界是二元的,還是多元的?你承認新華聯是一個多元化的成功模式嗎?
傅:事物的本質是二元的,但世界存在的形式與內容卻是多元的。新華聯一直是多元化投資、專業化管理、品牌化運作,三位一體,構成了企業發展的三駕馬車。我認為,新華聯的成功不僅是一種多元化模式的成功,更是一個團隊的成功,更是一批不斷學習、不斷創新的新華聯人敢于變革、敢為人先的成功。
站在讀者的立場發問
蔡:新華聯涉足酒業、汽車、化工、能源、瓷業、房地產等多個毫不相干的行業,請問房地產占到多大比例?
傅:去年新華聯集團總收入超過90億人民幣,其中房地產有10多個億,今年可以達到23個億。從這個比例看,房地產占到了四分之一左右。
蔡:好了,知道這個比例之后,新的問題就產生了:別的開發商以100%的投入做地產,而新華聯只投入25%。請問你們對市場的競爭力有把握嗎?
傅:剛才我已經說了,新華聯是多元化投資、專業化管理的企業。什么意思呢,就是說具體到房地產這個領域,我們不僅是用專業團隊去做,而且也是用100%的精力去做,其它行業也是一樣。如果你一定要用百分比來表示,那么新華聯用在房地產上的比例應該是125%,項目公司的100%加上集團公司的25%(笑)。
蔡:新華聯今年的營業收入將超過100億,請問它在國內處于什么樣的位置?
傅:去年,我們集團在中國企聯評定的中國企業500強排行榜中名列第410位,在全國工商聯評定的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排行榜中名列第61位。今年的排名應該沒有多大出入。不過,我們很清醒,自己與世界優秀企業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
蔡:我明白你的意思,那我換一個問法,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處于怎樣的地位?
傅:應該說我們趕上了一個改革開放的好時代,國企、私企、民企都得到了空前發展,但是總體來說還處于初級階段,比例起碼達到90%;只有一小部分進入了中級階段,像華為、聯想、海爾等企業,不僅有規模,有品質,發展思路也很清晰,但離高級階段也還相差一段距離。
蔡:從世界知名企業的發展過程來看,一個企業的成熟期需要15年到20年,與一個少年進入青年期的時間相當。新華聯到今年已經17年了,請問20年的時候會怎樣?
傅:沒錯,中國改革開放快30年了,的確有一批企業開始進入成熟期。這意味著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會越來越強大。新華聯也不例外,20年的時候,企業基本會定型,目標也會非常清晰。我們預計到2010年,年營業收入要突破200億人民幣,控制5至6個上市公司,在行業內爭取做到7個國內第一、3個全球第一,并打造出5個著名品牌。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將從三個方面布局:一是進行產業結構調整,集中3至4個優勢行業發展。二是加快資本市場的開發,通過資本運作做“乘法”。最近我們從世界銀行國際金融公司(IFC)和荷蘭銀行霸菱(亞洲)投資公司募集資金10個億,今年可望從資本市場募集到30個億,確保城市燃氣、化工、酒業、房地產等傳統產業的繼續發展。三是發展新項目,開辟新的經濟增長點,比如投入45億的東岳化工有機硅項目、投入38億的云南8個水電站項目,還有我們去年開始進入的礦業項目,都將在今年下半年投產。
蔡:這些信息可以公開嗎?
傅:可以。
蔡:我知道你非常忙,有一個會正等著你去參加,可是我還有幾個問題非常想問,怎么辦?
傅:那你問吧。
蔡:我知道你去過60多個國家,參加過許多發達國家召開的國際會議,這種國際視野對你有怎樣的幫助?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傅:中國有個成語叫見多識廣,說的就是人要多見識一些東西,才會有自己的主張。我這些年大半時間行走在國外,確實學到了許多東西,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幫助我為企業做出了許多正確的選擇。說得更細一點,就是對企業文化、企業管理、地產創新等方面都有許多幫助。尤其是企業培訓方面體會最深。學習是創新的前提,貴在每一天都堅持。我們投資幾千萬建了一個培訓中心,經常組織員工進行各種培訓,也經常派高管到海外考察,目的就是讓大家長見識,求進步,不要固步自封。6月份,我們又將安排一個13人小組去歐洲學習地產技術。
蔡:有一個問題我很想問,但不知怎么開口。這個問題很多大企業都遇到過,但有的解決好了,有的卻出了問題。這個問題不說你也應該猜到了,就是如何避免下屬吃“回扣”的問題。
傅:這的確是很多企業都碰到過的老問題,曾嚴重到國內有一家知名房地產企業中、高層“一鍋端”了。這是一個牽扯到企業快速發展后必須有效跟進管理的問題。新華聯從2000年開始就著手建立“誠信體系”、“內部控制體系”,盡力避免類似事件的發生。經過這些年的努力,這些體系已逐步完善。特別是在內控體系中,我們成立了“工程審核部”、“招投標辦公室”、“審計稽核部”、“監事會”等多個部門,層層設“卡”,防范風險;同時實行量化標準,嚴格執行采購20萬招標、工程50萬招標的規定。在招投標過程中,我們還有12人的評標小組實行無記名投票。此外,我們還將地產、城市燃氣等“肥缺”行業列為監控的重中之重。這樣就可以確保不會出問題了。
蔡:最后一個問題:新華聯地產曾以“打造老百姓買得起的好房子”為己任,以開發大眾化“民生地產”品牌為追求,贏得了良好的市場份額。請問在發展方向上今后會有調整嗎?
傅:地產也要與時俱進。當環保、節能等要求越來越高的時候,只有創新才能使產品進步。為適應市場需求,新華聯地產在堅持原有的特色外,從2006年開始做高檔樓盤,不僅進行理念創新、模式創新,連技術也不斷創新。我們的外墻使用環保材料,室內使用節能燈,戶外使用太陽能草坪燈,還有高科技處理污水、垃圾等,成本每平米增加了2000至3000元,但我們還是堅持要做,目的是讓業主一次性投入,能終生受益。這依然是民生地產的范疇。這也再次證明了造福百姓是新華聯永恒不變的追求。
蔡:感謝您百忙中接受我的采訪。